
湮没在岁月深处的望瀛楼
沧州古城历史悠久,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,是历史上重要的漕运、盐运重要节点。历代达官贵人、文人雅士驻足沧州、登高而歌,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,读来身临其境,感受颇深。由此,沧州也有了古韵悠悠的名楼——南川楼、朗吟楼、清风楼。其实,古城沧州还有与“三大名楼”齐名的第四座楼——“望瀛楼”。
鲸川八景之一的“戍楼残照”就是指望瀛楼。南宋诗人家铉翁“戍楼残照”诗云:
卢龙久已属神州,谁认歌楼作戍楼。
莫说关头兴废事,江山犹有石郎羞。
据学者考证,望瀛楼也称沧瀛楼、瀛海楼、戍楼。历代文人咏望瀛楼的诗文很多。
由于该楼湮灭已久,资料甚少,有的人说望瀛楼就是沧州老城的西门“望瀛门”,有的文章中也将望瀛门当作望瀛楼,也有人说望瀛楼在园博园复建,就是我们所见到的望瀛门。那么,望瀛门是不是望瀛楼呢?答案是否定的。
乾隆八年《沧州志》州城之图明确标注望瀛楼在西城门外运河东岸(见图州城)。其文字也记载在“四大名楼”中:“望瀛楼,在沧州西门外,旧志一州之观,今废”(见图沧州志四大名楼)。
民国二十二年《沧县志》也记载了除清风楼外的“三大名楼”,其中“望瀛楼,在城西望瀛门外,昔为一邑之观,久废”。可见,望瀛楼的位置应该在现今人防大厦西南方向,运河岸边的恒顺时代广场一带。
上述文献没有明确记载望瀛楼的建成年代,根据家铉翁“戍楼残照”诗推断,此楼应建于北宋时期。由于北宋与辽的边界基本在白洋淀至沧州一带,因此,这座楼的作用主要是瞭望敌情。
此处地势高耸、视野开阔、位置险要,西望瀛洲、东扼沧城,运河南北一览无余,“莫说关头兴废事”一句说明沧州就是当时的边关所在。家铉翁所处的南宋时期,北部边界也曾推至沧州一带。所以说,望瀛楼建造年代应该晚于清风楼,早于南川楼、朗吟楼和沧州城望瀛门的建造年代。望瀛门和望瀛楼都是取西望瀛洲(河间府)之意。
元明时期,气势恢宏的望瀛楼一度矗立在沧州城西运河岸边,因而元明两代多有吟咏望瀛楼的诗句。此时天下一统,望瀛楼从用于军事的戍楼变成了歌舞升平的歌楼。明万历年间,沧州知州李梦熊“戍楼残照”一诗也证明了这一点,诗云:
一自潢池罢弄兵,年来久已战尘清。
时熙塞上烽烟息,日丽楼头落照明。
征戍应知贴席卧,田夫何必佩刀行。
从今此地教歌舞,鼓腹呕吟颂太平。
但是,作为城门楼的望瀛门有军事作用,不可能成为歌楼,因此和望瀛楼不可能是同一座建筑。
作者:寇金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