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上一页

大运河畔研学热 非遗文化沁心田

来源:沧州日报 2024年8月7日 第5版 发布时间:2024-08-07 00:00



美丽的大运河夜景孙博育 摄





孩子们在大运河非遗展示馆里参观





国医香囊研学课程,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





运河书坊里,孩子们展示扎染作品



         制作国医香囊、绘制京剧脸谱、体验植物栽培、欣赏传统曲艺……在沧州大运河畔的多个场馆和景点,以非遗文化、科普教育、自然课堂等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如火如荼。尤其进入暑期以来,市区段运河沿线出现“研学热”,多项非遗文化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田。



         非遗馆里学“非遗”



​​​​​​​         7月28日,中国(沧州)文化沉浸式体验夏令营走进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(以下简称大运河非遗展示馆),来自美国22个州的70多名孩子在这里参观并进行文化交流。



​​​​​​​         北京京剧脸谱、天津杨柳青年画、安徽徽墨纸砚、沧州武术杂技……孩子们第一次接触中国大运河,对大运河沿线灿烂的非遗文化赞叹不已。精致的展品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背景?通过研学,孩子们的疑惑被一一解开。



​​​​​​​         在展馆一楼临展厅“大运河非遗展示馆研学课堂”,孩子们体验了国医香囊的制作。他们将佛手、郁金、玫瑰花三味药材碾碎,装入香囊袋。通过翻译,孩子们了解到这些中药材的神奇功效。当他们将制作的“宝贝”带走时,欣喜之情溢于言表。



​​​​​​​         在过去的两个月中,来自我市新华小学、新兴小学等学校的孩子们,陆续来这里参观研学,在“第二课堂”学到了许多非遗知识。“我们今天要绘制的京剧脸谱,刚才在北京段运河是不是有所体现?”“我们现在创作的木版年画,知道对应哪个地方的非遗文化吗?”老师的提问,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。因课程都和展厅中的非遗文化有所对应,孩子们的体验热情异常高涨。



​​​​​​​         今年6月,大运河非遗展示馆特开设与展厅非遗文化对应的研学课程,包括脸谱绘画、木版年画、国医香囊、活字印刷、寻迹圣贤、围棋体验6门课程。截至目前,这里已接待研学人员380余人。



​​​​​​​         运河书坊练技艺



​​​​​​​         一把净面团扇,上漆后色彩斑斓,如梦如幻;一件白色T恤,扎染后古朴雅致,别有韵味……位于南川街区的运河书坊内,大运河非遗文化体验课堂十分火爆。孩子们利用暑期来这里,了解到很多非遗文化和技艺。



​​​​​​​         运河书坊自去年10月开业以来,为沧州面塑、泥塑、糖画、扎染、漆扇等非遗项目设置了固定工位。非遗传承人、手艺人们在这里现场展示制作技艺,市民在游玩之余可参与体验喜欢的项目。漆扇体验课上,非遗传承人耐心讲解漆扇的制作流程,并带领孩子们完成一道道工序——准备材料、调色稀释、入水旋转、取出晾干。当一把把漂亮的漆扇完成,孩子们对漆扇这一非遗项目也有了更深的了解。



​​​​​​​         “很多孩子来南川街区玩,不自觉就走进来,看看书,体验一下非遗项目。这个过程中,他们不仅了解了优秀传统文化,还增强了文化自信。”运河书坊负责人刘在旭说,运河书坊作为运河区青少年研学实践基地,有成体系的课程,可满足孩子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。



​​​​​​​         除了固定的非遗研学体验外,运河书坊还组织各种文化活动,包括主题朗诵会、书法绘画展、曲艺表演课、公益讲座等,仅7月份就有12场活动,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。



​​​​​​​         园博园里长本领



​​​​​​​         园博园中,各个城市展园也开设了研学课。沧趣园中,舞龙、舞狮、杂技、武术等特色课程丰富多彩。孩子们在一招一式中,不仅能学到本领,还可以领略沧州体育类非遗文化的魅力。唐山园中,投壶、射箭等传统文化体验课,让古代礼仪和技艺重现;邯郸园中,极具童趣的沙画课,让孩子们颇为沉迷……



​​​​​​​         而在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,木版年画、国医香囊、活字印刷等研学课程也已开启;南川街区的簪花、汉服及粮仓文化,为孩子们带来特殊的文化体验;文庙的拜师礼,让孩子们了解了传统礼仪。



​​​​​​​         随着市区段运河景点的逐步完善,沧州大运河集团深挖本地文化,打造了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的研学项目。首批大运河研学旅行主要围绕大运河非遗展示馆、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、园博园等重点项目展开,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沧州传统文化、体验非遗技艺。通过研学旅行,孩子们领略到非遗文化的魅力,感受到大运河的美丽,也更加热爱沧州这片土地。